疾病监测


疫情快报

  • 2025年6月中国甲乙丙类传染病疫情动态简介

    <正>~~

    2025年07期 v.40 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4K]
  • 2025年6月中国甲乙丙类传染病疫情动态概要

    <正>2025年6月(2025年6月1日00:00至6月30日24:00),全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 015 490例,死亡2 313例。与5月相比,报告发病数下降5.8%,死亡数增加270例;与2024年同期相比,报告发病数下降15.4%,死亡数增加54例。甲类传染病报告发病2例,均为霍乱病例,无死亡报告。

    2025年07期 v.40 836-8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1K]
  • 2025年6月全球传染病疫情研判分析

    韩辉;伍波;周奇;李政良;

    2025年6月,全球共监测到传染病75种,涉及236个国家和地区。除流行性感冒外,涉及国家和地区数量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236个)、猴痘(137个)、登革热(32个)、霍乱(22个)和麻疹(22个)。病死率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人感染H5N1禽流感(48.10%)、黄热病(40.20%)、拉沙热(18.70%)、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7.20%)和脑膜炎(5.30%)。死亡病例数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霍乱、登革热、脑膜炎和麻疹。亚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霍乱、登革热、猴痘、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和人感染H5N1禽流感;非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霍乱、拉沙热、猴痘、脊髓灰质炎、疟疾、登革热和麻疹;美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黄热病、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猴痘;欧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猴痘和麻疹。

    2025年07期 v.40 838-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8K]

风险评估

  • 2025年7月中国需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

    马蒙蒙;李盈盈;笃梦雪;黄晓霞;刘凤凤;王霄晔;秦颖;白文清;任婧寰;向妮娟;孟玲;涂文校;

    目的 评估2025年7月在我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 2025年7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可能比6月有所减少,以传染病类事件为主。登革热境外输入及跨地区传播风险上升,Ⅰ类地区及部分Ⅱ类地区发生聚集性疫情的风险较高;基孔肯雅热等其他蚊媒传染病的输入和本土传播风险上升。预计7月仍将出现霍乱散发病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以散发为主,人传人导致的聚集性疫情风险也较高。7月仍为食物中毒事件高发期,毒蘑菇、有毒动植物和微生物污染是主要风险。7-8月高温中暑发病存在上升风险,男性、婴幼儿和老年人是中暑的高风险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将继续呈现下降或波动下降趋势。我国持续存在发生人感染禽流感散发疫情的可能。猴痘Ⅱb亚分支疫情仍将保持低水平波动态势,Ⅰa、Ⅰb亚分支病例存在输入及续发传播风险。7月我国全面进入主汛期,洪涝灾害受影响地区存在水源性、食源性疾病以及虫媒传染病发病上升风险。结论 对登革热、霍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食物中毒、高温中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感染禽流感、猴痘及洪涝灾害等予以关注。

    2025年07期 v.40 841-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5K]
  • 2025年6月全球传染病事件风险评估

    刘弦;庞明樊;杨昕娉;赵青;纪瀚然;房元圣;武洁雯;孙雅婷;孙静;滕岱君;冯玉婷;戚晓鹏;

    目的 对2025年6月中国境外发生的全球传染病事件进行监测,并评估对我国的输入风险和海外旅行风险。方法 运用多种来源的互联网开源情报信息,对重点关注传染病开展基于事件的监测,并采用风险矩阵法,从传播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两个维度,整合疾病、国家和事件特异性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对传染病境外输入风险和海外旅行风险开展评估。结果 2025年6月监测到11种重点关注传染病在全球45个国家形成突发事件或暴发疫情。对我国的输入风险方面,高风险事件7个,中风险事件24个,低风险事件25个。海外旅行风险方面,高风险事件15个,中风险事件32个,低风险事件9个。结论 建议重点关注亚洲的登革热疫情,法国的基孔肯雅热疫情带来的输入风险,海外旅行风险方面,建议出国旅行者重点关注北美洲、南美洲和亚洲的登革热疫情,非洲的基孔肯雅热疫情,南美洲的黄热病疫情。相较2025年5月,2025年6月还需一般关注美国、斐济、毛里塔尼亚、秘鲁、也门和巴基斯坦的登革热疫情,几内亚、肯尼亚、阿根廷的猴痘疫情,贝宁、尼日尔、索马里、安哥拉和也门的脊髓灰质炎疫情,刚果民主共和国、肯尼亚、莫桑比克、也门和印度的霍乱疫情,亚洲国家巴基斯坦的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疫情,巴西的黄热病疫情,阿根廷和韩国的寨卡病毒病疫情,印度尼西亚的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柬埔寨的人感染禽流感疫情可能带来的感染风险。

    2025年07期 v.40 845-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8K]

专家论坛

  • 传染病防控的社会共治

    李玉刚;冯录召;杨维中;

    完善传染病防控体系、构建社会共治格局,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求,更是衡量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本研究立足新时代公共卫生治理转型背景,系统梳理社会共治模式的理论渊源、发展脉络与制度保障,创新性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协同的治理框架,明确界定各主体权责边界与协作机制,并基于多案例分析与文献研究,总结社会共治经验,提出传染病防控社会共治的五个方面的实现路径:一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为法治根基,构建“立法–执法–司法”全链条治理体系;二是建立“监测–预警–处置–评估”四位一体的多元协同防控机制,强化多部门数据共享与联防联控;三是培育“生命至上、预防为主”的现代治理理念,构建价值共识与行为规范;四是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打造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五是推进医防协同与融合,建立人员互通、信息互联、资源互用的协同机制。本研究基于中国传染病防控社会治理实践,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框架,为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提供学理支撑,助力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创新。

    2025年07期 v.40 850-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7K]

读者·作者·编者

  •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简介

    <正>《疾病监测》杂志已从2019年1月起在文章首页添加开放科学标识码(OSID码),为读者和作者提供一个与业界同行专家学术交流的途径,并提供一系列增值服务,以提升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和科研诚信。是本刊录用发表论文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您论文影响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请高度重视。OSID开放科学计划,是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发起的一项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研诚信的计划。通过OSID作者可以使用电脑或手机上传简短的语音、视频、文字介绍,更加立体化地展示和传播科研成果,弥补纸刊载体的局限性,也可与本专业其他研究人员互动、交流,提升论文的阅读量、下载量和引用率,扩大论文和作者的影响力,同时,让科研过程可追溯,提升了研究成果的诚信质量。

    2025年07期 v.40 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3K]
  • 本刊常用缩略语

    <正>~~

    2025年07期 v.40 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6K]
  • 关于创新点和学术评论句的要求与说明

    <正>本刊要求论文在正文中要阐明研究的创新性,明确撰写论文的创新点;同时,也倡导明确撰写学术评论句,以体现论文对学术传承和创新的贡献。举例说明如下:创新点:指论文独创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知识,其知识形态有事实、问题、数据、概念、原理、假设、方法、技巧、理念、观念、观点、思想、理论体系、学说。创新点是作者对自己创新成果进行高度提炼的语句。通常包含1~3个要素,即创新成果、创新背景及其意义。作者可经CNKI或Pubmed数据库检索后概括说明研究(成果)的创新性贡献。

    2025年07期 v.40 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6K]

传染病监测

  • 2024年中国5省(直辖市)基于哨点医院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监测数据分析

    刘凤凤;宋杨;孟欣;张洁;黄四平;王丽萍;张彦平;常昭瑞;

    目的 了解中国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流行特征及病原分布,为相关疾病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24年安徽省(华东地区)、重庆市(西南地区)、云南省(西南地区)、湖南省(华中地区)和河南省(华中地区)5个手足口病高发省(直辖市)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哨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分析其流行特点及病原学差异。结果 2024年5省(直辖市)共纳入监测病例1 961例,其中手足口病1 089例(55.53%),疱疹性咽峡炎872例(44.47%)。两种疾病发病流行高峰均为15~26周,发病高峰时期手足口病病例占比为54.83%,疱疹性咽峡炎为45.17%。手足口病肠道病毒阳性检出率(73.65%)高于疱疹性咽峡炎(51.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引起两种疾病的肠道病毒病原谱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手足口病优势病原为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59.48%),其次为其他肠道病毒(20.32%);疱疹性咽峡优势病原为其他肠道病毒(59.24%),其次为柯萨奇病毒A组10型(CVA10)(18.93%)。5岁以下儿童在手足口病中占76.68%,在疱疹性咽峡炎中占83.07%。男女性别比手足口病为1.51∶1,疱疹性咽峡炎为1.27∶1。临床特征上CVA10感染病例发热比例为87.69%,高于CVA16(33.91%)和柯萨奇病毒A组6型(CVA6)(79.73%),CVA6感染患者出疹部位较CVA16和CVA10广泛;78.00%的疱疹性咽峡炎病例具有发热症状,2.57%~4.29%的病例具有嗜睡、惊厥、头痛、烦躁等神经系统症状。结论 5省(直辖市)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流行季节、发病人群等特征相似,但肠道病毒阳性检出率及优势病原谱具有差异。建议加强疱疹性咽峡炎监测,为其防治策略制定提供依据。

    2025年07期 v.40 858-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2K]
  • 2012-2023年贵州省新报告HIV/AIDS基本特征及趋势分析

    曹文杰;姚永明;韦薇;宋晓甜;范家诚;任小垌;王麒淞;袁智;

    目的 分析2012—2023年贵州省新报告HIV/AIDS基本特征及变化趋势,为有针对性的制定艾滋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下载2012—2023年贵州省新报告HIV/AIDS数据信息,描述不同年份HIV/AIDS的分布特征,使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 2012—2023年贵州省共报告HIV/AIDS86 176例,男女性别比为2.22∶1,诊断时平均年龄为(48.46±16.55)岁,性传播病例占97.27%;病例样本来源以医疗机构检测发现为主,占72.81%。2012—2023年贵州省HIV/AIDS新发现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7.86%,P<0.001],其中2012—2018年上升较快[年度变化百分比(APC)=18.75%,P<0.001],2018—2023年呈逐年缓慢下降趋势(APC=-3.90%,P=0.016);男性和女性新发现率变化趋势与总体类似。0~<15岁HIV/AIDS病例新发现率总体呈单调下降趋势(APC=-3.91,P=0.029);15~<65岁病例新发现率在2012—2018年上升较快(APC=16.38%,P<0.001),2018年后呈单调下降趋势(APC=-4.19%,P<0.001);≥65岁HIV/AIDS新发现率在2012—2018年呈快速上升趋势(APC=42.94%,P<0.001),2018年后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除黔北区域(APC=-2.47%,P=0.183)外,其他市、州2018年后病例新发现率均呈缓慢下降趋势。首次CD4+T细胞计数<200个/μL的病例的构成比呈单调上升趋势(APC=4.91%,P<0.001);首次CD4+T细胞计数为350~499个/μL(APC=-3.21%,P<0.001)、≥500个/μL(APC=-6.22%,P=0.012)的病例构成比均呈缓慢下降趋势。结论 2012—2023年贵州省HIV/AIDS新发现率总体上升趋势有所减缓,但是黔北地区、≥65岁年龄组人群疫情形势仍不容乐观,病例总体发现较晚。应结合地区实际情况,根据人群年龄特征改善防治措施,促进病例的尽早尽快发现。

    2025年07期 v.40 865-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9K]
  • 2010-2022年浙江省宁波市学生肺结核发现延误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王梦寒;林相;杨雯君;车洋;林律;桑国鑫;贺天锋;

    目的 分析2010—2022年浙江省宁波市学生肺结核患者发现、就诊、诊断延误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减少学生群体的肺结核发现延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0—2022年现居地为宁波市的学生肺结核患者的相关信息,分析学生肺结核患者发现、就诊、诊断延误的基本特征及变化趋势,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学生肺结核患者发现、就诊、诊断延误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宁波市学生肺结核患者2 055例,发现、就诊、诊断延误时间中位数分别为20 d、12 d、4 d,发现、就诊和诊断的延误率分别为38.88%、45.45%和14.50%。流动人口、冬春季发病、病原学阳性以及患者来源于因症就诊、转诊、追踪等被动方式是发生延误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宁波市学生肺结核患者发现延误情况整体略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被动发现是学生患者发现延误的风险因素,而新生主动筛查可能减少了就诊延误,应全面推广新生入学主动筛查策略。

    2025年07期 v.40 871-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3K]
  • 基于移动流行区间法的甘肃省手足口病流行阈值估计及强度分级研究

    杨筱婷;王龙;苟发香;寇嘉宁;成瑶;张晓曙;

    目的 使用移动流行区间法(MEM)估计甘肃省手足口病流行阈值,建立流行强度分级预警标准,为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5—2023年甘肃省手足口病分周报告发病数,每年划定两个流行季节,分别以2015—2023年和2015—2019年发病数为历史数据集,通过MEM计算甘肃省手足口病流行阈值和强度阈值,并通过交叉验证法评价预警效果。结果 以2015—2019年历史数据建立模型的预警效果优于以2015—2023年历史数据建立的模型,夏季主高峰的流行阈值为160例,中流行强度阈值为550例,高流行强度阈值为850例,超高流行强度阈值为1 031例,流行期预警的灵敏度为92.77%,特异度为83.64%,约登指数为0.75;秋季次高峰的流行阈值为63例,中流行强度阈值为158例,高流行强度阈值为390例,超高流行强度阈值为581例,预警的灵敏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低于夏季主高峰。结论 剔除历史基线中报告发病数异常的年份可以优化模型效果。利用MEM建立手足口病预警模型,可实现甘肃省手足口病流行强度分级预警,能够为手足口病的早期预警和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7期 v.40 876-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7K]

病原学监测

  • 2019-2022年福建省B型Victoria系流感病毒全基因组进化分析

    鄢育青;张炎华;吴晶晶;林琦;陈宏彬;

    目的 研究2019—2022年福建省B型Victoria系流感病毒全基因组进化及分子特征。方法 选取福建省2019—2022年分离的48株B型Victoria系流感病毒毒株,全基因组扩增测序后用CLC Genomics Workbench 11.0软件拼接。用MEGA 5.0软件对各节段进行系统进化树及分子特征分析。结果 与疫苗株B/Austria/1359417/2021相比,2019—2022年福建省毒株血凝素(HA)基因抗原决定簇和受体结合位点存在多个抗原决定簇(120环、150环、160环、190螺旋)和受体结合位点变异。随着时间的推移HA糖基化位点数量减少,神经氨酸酶基因耐药位点及酶活性位点均保守。聚合酶酸性蛋白基因、聚合酶碱性蛋白1基因、聚合酶碱性蛋白2基因、核蛋白基因、非结构蛋白基因、基质蛋白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分支和进化距离平均值虽相对于HA变异情况更保守,但各有不同特点。结论 2019—2022年福建省B型流感病毒Victoria系流行株不同基因节段具有遗传多样性,可为疫苗或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2025年07期 v.40 883-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3K]

耐药监测

  • 2019-2024年北京市某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耐药结核病的变化趋势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李波;尚希钰;董雨萌;曹玉清;黄麦玲;马艳;

    目的 分析耐药结核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不同特征患者的变化趋势,为今后制定耐药结核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9—2024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中年龄15岁及以上住院的所有结核病病例及耐药结核病病例,分析结核病及耐药结核病患者性别、年龄、职业等变化趋势及耐药结核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住院结核病患者19 957例,耐药结核病患者2 349例(11.77%),耐药结核病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每年下降约8.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耐多药结核病/利福平耐药患者1 260例(53.64%)最多,其次为单耐药结核病患者907例(38.61%)、广泛耐药结核病患者123例(5.24%)及多耐药结核病患者59例(2.51%);男性患者为1 531例(65.18%);老年(≥60岁)患者529例(22.52%);初治患者1 154例(49.13%);在不同职业人群中,无业人员570例(24.27%),其次为农民471例(20.05%)、其他职业人员456例(19.41%)、学生178例(7.58%);患者来自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北京市最多为882例(37.55%)、东部地区1 627例(69.26%)。2019—2024年期间,耐药结核病患者中,男性(66.54%~69.49%)、老年(14.58%~33.08%)、无业人员(17.57%~30.51%)、其他职业人员(6.36%~37.94%)、初治(35.51%~54.62%)、耐多药结核病(47.29%~69.23%)以及东北地区(8.61%~18.21%)患者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与结核病中老年、农民及无业人员等特征方面变化趋势较为一致。结论 耐药结核病患者中,男性、老年、无业及其他职业人员、初治、耐多药结核病以及东北地区患者占比升高。今后应针对重点人群开展精准防控,加强对耐药结核病的管理。

    2025年07期 v.40 889-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7K]
  • 2021-2023年甘肃省天水市沙门菌耐药性及基因组特征分析

    张玉霞;张璟;胡豫杰;王剑虹;秦金良;王元春;李保娣;

    目的 分析甘肃省天水市食品和腹泻患者来源沙门菌耐药性及基因组特征,为沙门菌的监测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甘肃省天水市2021—2023年分离到的32株沙门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对13类29种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利用全基因组测序及生信分析技术对沙门菌基因组进行血清型、序列型(ST)、耐药基因、毒力基因及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结果 32株沙门菌属6个血清群,分为15种血清型,16种ST型,肠炎沙门菌(21.88%,7/32)、鼠伤寒沙门菌单项缺失变体(15.60%,5/32)和印第安纳沙门菌(15.60%,5/32)为流行血清型,ST型以ST11、ST34和ST17为主;测试菌株对氨苄西林、四环素、链霉素和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高,依次为75.00%、65.63%、65.63%和62.50%,多重耐药沙门菌占75.00%(24/32);32株菌共注释出12类66种耐药基因,携带率在50.00%以上的耐药基因有:aac(6')-Iaa、aph(3'')-Ib、aph(6)-Id、tet(A)和sul2,gyrA p.S83F、 gyrA p.D87N、parC p.T57S和parC p.S80R是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突变的主要类型;32株沙门菌携带172种毒力基因,沙门菌毒力岛和菌毛毒力因子相关基因携带率普遍较高;基于32株菌的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构建系统发育进化关系可将不同血清型和ST型的菌株分开,相同ST型、血清型的菌株聚在一起。结论 天水市沙门菌遗传进化关系呈现多样性,多重耐药现象严重,且携带的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种类丰富。

    2025年07期 v.40 897-9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5K]

实验研究

  • sigG调控基因在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中功能的研究

    江丽娜;王志锐;高丽;王秀月;戴文汐;王春花;

    目的 探讨sigma factor-sigG调控基因(clpB、dnak、fadE5、lexA、trxB)在结核分枝杆菌(MTB)不同耐药表型中的表达差异,评估其在耐药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与耐药基因katG、rpoB的潜在关联。方法 选取天津市结核病控制中心门诊部2018—2023年耐药监测期间对异烟肼和利福平同时耐药的耐多药菌株(MDR)、单耐异烟肼(MTBH+)、单耐利福平(MTBR+)和全敏感菌株(S)作为研究对象,所有菌株菌均经熔解曲线法检测耐药基因突变情况,并根据katG(315位点)、rpoB(529~533位点)的突变状态(单突变、联合突变或无突变)进行分组。采用TRIzol法提取菌总株RNA,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目标基因(clpB、dnak、fadE5、lexA、trxB)的表达水平,以2~(-ΔΔCt)法计算基因表达倍数。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耐药组与敏感组的基因表达差异,χ~2检验分析高水平表达率的组间差异,并利用双因素方差分析(two-way ANOVA)进行验证。结果 实验纳入MTB~(H+)、MTB~(R+)、MDR及S菌株各18株,katG315突变与异烟肼耐药相关,rpoB(529~533)突变与利福平耐药相关,而两者联合突变则导致耐多药表型。异烟肼耐药组,lexA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敏感组(P<0.05);利福平耐药组,fadE5基因表达显著上调,(P<0.05);耐多药组中,lexA、fadE5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敏感组(均P<0.05)。fadE5基因在所有组中均呈100.00%表达,而clpB、lexA基因在耐多药组中的高水平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敏感组(均P<0.05)。以sigA为内参基因的双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证实,lexA和fadE5基因在耐药组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敏感组(均P<0.001)。结论 综合3种分析方法,lexA和fadE5基因在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中呈现显著差异表达,提示其可能参与耐药机制。然而这些基因是否与katG和rpoB突变直接相关仍需深入研究。

    2025年07期 v.40 905-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2K]
  • 临床来源无乳链球菌血清型分布和基因组特征研究

    任小东;刘晓;杨露瑶;李梦洁;车艳晴;毛怡心;孙志文;白雪梅;高鹤;王益民;王多春;

    目的 了解临床来源无乳链球菌的血清型分布及基因组特征,为防治无乳链球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本实验室2016—2023年收集的177株临床来源无乳链球菌,通过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进行血清型鉴定,采用PCR方法进行序列型别(ST)分型,并对每种血清型中随机选取的26株菌进行高通量基因组测序。基因组数据用于血清型分型验证、ST分型、系统发育分析及毒力和耐药基因预测。结果 PCR分型鉴定出6种血清型(Ⅰa、Ⅰb、Ⅱ、Ⅲ、Ⅳ和Ⅴ),Ⅰb、Ⅴ和Ⅲ型占90.40%;26株菌基因组分型共鉴定出7种血清型,其中1株菌未能分型,部分菌株分型结果与PCR分型结果不一致。177株菌株中检出23种ST、8个克隆复合群;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Ⅰb型菌株具有更高的遗传保守性;共预测出54个毒力基因,涉及黏附、外毒素等功能;耐药基因共16个,其中mreA和Saga_mprF为构成菌株基础耐药机制的基因,较多菌株携带四环素耐药基因tetM和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ermB。结论 本研究明确了无乳链球菌的血清型、ST分布及基因组特征,并揭示了其毒力与耐药基因分布特征。未来需加强对无乳链球菌血清型分布及耐药性的监测,优化分型方法,为疫苗开发及感染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7期 v.40 911-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9K]

聚集性疫情调查

  • 2020-2022年陕西省人间布鲁氏菌病聚集性疫情调查处置分析

    罗波艳;安翠红;孙养信;聂守民;常文辉;王文静;周地佳;范锁平;

    目的 分析陕西省208起布鲁氏菌病(布病)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为布病防控提供依据和策略。方法 收集2020—2022年陕西省报告的208起布病聚集性疫情调查处置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8起布病聚集性疫情涉及布病血清学阳性者596例,其中23起疫情转为暴发疫情。7月报告疫情起数最多(17.31%);陕西省有56.67%(64/113)的县(区)报告疫情;男女性别比为1.92∶1,45~65岁人群占比最高(56.88%),职业以农民为主(86.74%)。发生场所以牛、羊养殖户(场)为主(94.23%),养殖规模以散养户为主(59.39%),其次为规模养殖场(21.32%);病例关系以家庭成员为主(77.88%),部分病例的发病-就诊和就诊-确诊时间间隔均接近90 d;传播途径以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和呼吸道为主(72.11%)。118起疫情传染源可追溯,共检测存栏牲畜25 586只(头),发现布病阳性牲畜1 534只。共采集暴露人群血清6 319份,阳性率为2.83%(179/6 319)。有70起(33.65%)疫情开展了养殖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终末消毒。结论 陕西省布病聚集性疫情分布县(区)广,疫情主要发生场所为羊只散养户,传染源追溯调查较难,病例感染后就诊意识弱,建议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联合同级畜牧部门做好布病疫情调查处置工作,畜间要加强可疑阳性牲畜的监管,人间要注重临床医务人员布病诊疗水平和职业人群就诊意识的提升。

    2025年07期 v.40 918-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0K]

环境监测与污水应急处置

  • 2023年江西省环境污水中首次检测到Ⅲ型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应急处置

    邬辉;赵玉芹;郭世成;杨宏;张艳妮;彭时辉;文海蓉;周珺;

    目的 描述2023年江西省环境污水中首次检测到Ⅲ型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VDPV)的应急处置过程,为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维持工作提供相关建议。方法 开展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质量评估、脊灰疫苗接种率调查,采集健康儿童粪便标本和环境污水标本进行脊灰病毒(PV)检测,开展脊灰疫苗查漏补种等措施。结果 该Ⅲ型VDPV全长病毒蛋白1区共有11个核苷酸变异,变异率为1.22%;江西省2020—2022年AFP病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64/10万;249份健康儿童粪便标本及16份环境污水标本均未分离到相关PV,其中1名健康儿童粪便标本中检出了不相关的脊灰疫苗高变异株病毒;江西省适龄儿童各剂次脊灰疫苗免疫接种率均≥90%,900名常住儿童、210名流动儿童各剂次脊灰疫苗调查接种率均≥95%;脊灰疫苗补种率为96.48%;本次为单个Ⅲ型VDPV事件,应急处置措施快速有效,未发生VDPV循环。结论 环境监测有助于VDPV早期发现与应对,维持高水平的脊灰疫苗接种率有助于阻断VDPV的传播。建议进一步完善脊灰监测体系,加强PV监测预警,实现关口前移,同时应筑牢人群脊灰免疫屏障,维持我国无脊灰工作成果。

    2025年07期 v.40 924-9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9K]

死因监测

  • 1995-2023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胃癌死亡特征及减寿率分析

    苗映雪;陈亦晨;王森;孙良红;周弋;

    目的 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在1995—2023年胃癌死亡特征与寿命损失特征,为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浦东新区死因监测系统收集21 422例胃癌死亡患者数据进行分析,采用粗死亡率(CMR)、标准化死亡率(SMR)、潜在减寿年数(PYLL)、潜在减寿率(PYLLR)、平均减寿年数(AYLL)和标准化潜在减寿年数(SPYLL)等指标分析胃癌死亡情况,性别间CMR、SMR差异性比较分别采用泊松分布的Z检验和M-H检验;通过Joinpoint回归分析计算死亡率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和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分析胃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1995—2023年浦东新区居民胃癌CMR为27.48/10万,SMR为12.29/10万。男性CMR为35.14/10万,SMR为16.82/10万;女性CMR为19.86/10万,SMR为8.36/10万,男性高于女性(Z_(CMR)=40.693,P<0.001;Z_(SMR)=-53.341,P<0.001)。1995—2023年浦东新区全人群和男女性胃癌死亡率总体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男性SMR下降速度快于女性。胃癌死亡人数集中在60~<80岁中老年人,1995—2003年死亡率缓慢下降,2003—2014年下降速度达到高峰,2014年后保持稳定。浦东新区胃癌PYLL为220 095人年,PYLLR为2.82‰,AYLL为10.27年/人。结论 胃癌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呈下降趋势,但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升高,疾病负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男性和老年人是发生胃癌死亡的高危人群,通过分析浦东新区胃癌死因流行特征制定适当的防控措施,提高筛查的早期检出率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2025年07期 v.40 930-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8K]
  • 2010-2021年中国老年人恶性肿瘤死亡情况及变化趋势分析

    王娜;任达飞;王伟忠;代彪;胡君;田玉洁;洪峰;

    目的 了解2010—2021年中国老年人恶性肿瘤的死亡趋势,为中国开展恶性肿瘤预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2010—2021)中老年人死亡数据和人口资料,通过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描述恶性肿瘤的死亡状况,利用Joinpoint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 2010—2021年中国老年人恶性肿瘤粗死亡率为679.86/10万,标化死亡率为673.78/10万,2015—2021年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年度变化百分比(APC)=-2.54%,P=0.020]。男性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女性(χ~2=319 759.721、317 584.837;均P<0.001);城市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高于农村(χ~2=2 017.298、3 770.360;均P<0.001);东部地区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均高于中部(χ~2=5 369.488、6 177.088;均P<0.001),中部地区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均高于西部(χ~2=4 310.508、4 462.661,均P<0.001)。死因顺位前6位分别是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和胰腺癌。胃癌、食管癌的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胃癌:AAPC=-4.16%,AAPC=-4.93%;食管癌:AAPC=-3.06%,AAPC=-4.31%,均P<0.05);肝癌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APC=-3.23%,P=0.002);胰腺癌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APC=1.80%,P=0.027)。宫颈癌标化死亡率呈增长趋势(AAPC=3.23%,P=0.036)。结论 中国恶性肿瘤死亡高风险群体主要集中在男性、城市和东部地区居民,应重点关注。

    2025年07期 v.40 937-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6K]
  • 1990-2021年中国老年人阿尔茨海默病死亡趋势分析及预测

    郝广志;张冰莹;孙琳琳;董婷婷;董玉书;

    目的 分析1990—2021年中国老年人群阿尔茨海默病的死亡率变化趋势及流行病学变化特征,并预测2022—2031年死亡率变化。方法 数据来源于全球疾病负担2021数据库(GBD 2021),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识别死亡率变化的显著节点,评估各时间段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PC),以揭示不同年份间的趋势转变。同时应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效应、时间效应和队列效应对死亡率的影响,深入探索各因素对死亡率的相对风险变化。最后,基于Nordpred模型预测2022—2031年阿尔茨海默病的死亡率发展趋势。结果 1990—2021年中国老年人群阿尔茨海默病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总体死亡病例数从1990年的109 829例增加至2021年的470 807例,粗死亡率从169.46/10万上升至240.2/10万。女性死亡率持续高于男性,2021年女性粗死亡率达306.08/10万,男性为166.15/10万。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表明,1990—1999年死亡率有所下降,2019—2021年显著上升(APC=1.97%,P<0.001),尤其男性增长率更高(t=2.490,P<0.05)。年龄–时期–队列模型显示,年龄和时间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死亡率有显著影响,但各时间段的相对风险基本稳定(相对危险度为0.97~1.01),提示尽管总死亡人数上升,但各时期的相对风险无剧烈波动。预测结果表明,到2031年老年人群阿尔茨海默病死亡人数将增至约74.73万,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也将进一步增加。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老年人群阿尔茨海默病的疾病负担在未来仍将加重,尤其是在女性和高龄人群中,死亡率显著高于男性和较低年龄者。1990—2021年总体死亡率较为稳定,提示当前干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风险因素,但未来仍需制定针对高风险群体的预防策略。

    2025年07期 v.40 943-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0K]

疾病负担

  • 2021-2023年北京市耐药结核病患者自付医疗费用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王泊宁;高志东;许琰;李涛;阮云洲;陈伟;张红伟;

    目的 调查北京市耐药结核病患者的自付医疗费用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选取北京市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治疗成功的初治利福平耐药结核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社会人口学信息和医疗费用信息,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自付医疗费用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次调查共纳入耐药结核病患者158例,年龄中位数为38.5岁,职业以干部职员为主(36例,22.78%),87.34%(138例)的患者患病时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医疗保险,患者家庭年收入的中位数为100 000.00(60 000.00,190 000.00)元。患者例均自付医疗费用为59 367.61元,中位数为42 280.95(23 795.73,76 037.60)元,自付门诊费用占比中位数为80.90%(64.95%,100.00%),自付住院费用占比中位数为28.56%(19.66%,45.6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参加医疗保险情况、是否领取免费二线抗结核药品、是否住院、是否使用贝达喹啉、治疗时长是自付医疗费用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北京市出台的耐药结核病相关政策确实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费用支出,但部分患者的医疗费用仍然较高。未来应根据新的疫情防控形势和患者实际医疗需求,出台一些新的政策举措,充分发挥当前各项保障政策的作用,切实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2025年07期 v.40 949-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2K]

案例分析

  • 2024年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一起皮肤炭疽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学分析

    申旭燕;杨红霞;原超普;万晋霞;侯莹;王方;李玲玲;樊荣;张慧娟;

    目的 对2024年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首例疑似皮肤炭疽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及实验室诊断,为炭疽疫情防控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炭疽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进行个案调查;对采集样本进行炭疽芽胞杆菌分离、鉴定、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和经典单核苷酸多态性(canSNP)分子分型检测。结果 本次疫情为人间皮肤炭疽散发疫情,传染源为病死牛,病例因屠宰病死牛感染炭疽。从病死牛相关环境样本中分离到炭疽芽胞杆菌,病例样本及环境样本均检出炭疽芽胞杆菌特异基因,且canSNP分型均为A.Br.Ames基因型。结论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诊断结果,该次疫情是因人接触了患有炭疽的病死牛导致的一起聚集性炭疽疫情,建议相关部门加强传染源追踪管理和疫点消毒,并进一步开展相关监测,防止新的炭疽疫源地的形成和扩散。

    2025年07期 v.40 957-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5K]
  • 2024年陕西省靖边县一起炭疽疫情调查及病原学分析

    梁爽;王彩乔;栾阳;钟瑞;李慎;马琳;朱妮;邱琳;刘东立;

    目的 了解陕西省靖边县一起炭疽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炭疽芽孢杆菌分离株的病原学特征和全基因组溯源情况,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2024年8月陕西省靖边县发生1起炭疽疫情,采集涉疫生物、环境样本,进行核酸鉴定和细菌分离,对分离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和全基因组测序,对耐药基因、毒力基因作出分析,进行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cgMLST)分析、核心基因组单核苷酸变异(cgSNP)分析。结果 本起炭疽疫情共报告3例皮肤炭疽病例,时间跨度为2024年8月2—21日,共获得3株炭疽芽孢杆菌,分离率为12.00%(3/25);分离株对临床首选药物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敏感;全基因组分析发现携带毒力基因capA、capB、capC、dep/capD、capE、cya、inhA、lef和pagA;携带β-内酰胺类(bla)、碳青霉烯类(bla2)、磷霉素(fosB2)、链丝菌素(sat A)抗生素耐药基因;cgMLST及cgSNP分析显示3株菌聚为一个Cluster,与2018年西安市鄠邑区、2021年渭南市蒲城县、2020年渭南市临渭区、渭南市澄城县分离株遗传距离较近,与2021年华阴市、2015年延安市甘泉县分离株遗传距离较远。结论 本起炭疽疫情是由同一炭疽传染源引起,但与陕西省历史分离株无明显关联,靖边县历史上鲜有炭疽疫情发生,可认定为一个新发现的疫源地,为今后炭疽疫情的长期监测与防治提供依据。

    2025年07期 v.40 962-9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8K]

海外动态

  • 2024年美国更新了19~59岁成年人普及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建议

    龚震宇;龚训良;

    疫苗接种是预防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手段。乙肝疫苗安全有效。美国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建议所有19~59岁的成年人(包括孕妇)接种乙肝疫苗。孕妇可以接种任何成年人乙肝疫苗,只要其研究数据充分评估怀孕期间接种疫苗的相关风险。2024年9月11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更新了含佐剂的重组乙肝疫苗Heplisav-B的包装说明书,补充了孕妇接种疫苗不会导致增加严重出生缺陷和流产风险的数据。FDA建议应为需要接种乙肝疫苗的孕妇接种基因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安在时,Engerix-B)、甲乙肝联合疫苗(Twinrix)、Heplisav-B或者基因重组乙肝疫苗(Recombivax HB)。

    2025年07期 v.40 9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9K]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入编通知

    <正>《疾病监测》主编先生/女士:我们谨此郑重通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贵刊《疾病监测》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即第10版)之预防医学、卫生学类的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从2021年10月开始研究,研究工作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主持,共32个单位的148位专家和工作人员参加了本项研究工作,全国各地9473位学科专家参加了核心期刊表的评审工作。

    2025年07期 v.40 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 《疾病监测》杂志稿约

    <正>《疾病监测》1986年1月创刊,CN 11–2928/R,ISSN 1003–9961。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邮发代号:82–859。《疾病监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疾病监测》杂志编辑部出版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向国内外公开报道中国每月甲乙丙类传染病疫情的唯一的专业刊物。以快、简、新为突出特点,及时、准确、权威地报道中国传染病疫情动态。

    2025年07期 v.40 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8K]
  • 下载本期数据